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

蘇格蘭的高地牛




在蘇格蘭,普通牛羊見得多,不過此類高地牛(Highland cattle),還是要在更偏遠的地方才看到。
艾雷島(Islay)的威士忌節,連保護鳥類的團體RSPB也來湊熱鬧。飲酒飲得悶,去看鳥類圖片,也機緣巧合與在counter的生態保育大叔Dave聊天。他年輕時在非洲研究螞蟻、蜜蜂和黃蜂多年,在夏天負責帶團去保育區看鳥。剛好翌日有團,也就決定跟他去行山。
集合的地方在一個叫Oa的地方的停車場。開車到附近,在Google Map上找路,找不到,於是問修路工人,他指了大概的方向,去到附近仍是找不到,剛好有貌似當地居民的老太太駛車經過,也就隨著她的車找到了路。
往停車場那條路,就看見這些啡色的長毛的高地牛了。牠們的毛髮蓋著了眼睛,動作也慢慢的,好像沒有殺傷力。我問:可以走近牠們嗎?Dave說最好不要,牠們可是會發脾氣的。
那麼這些牛能吃嗎?理論上應該可以,但農夫們應該捨不得。牠們最重要的功能是做「農牛」,咬走而不咬斷雜草,平衡高地的生態。這裡是罕見鳥類如Hen harrier、Corncrake的聚居地,而這些牛的糞便能生產這些鳥所需的微生物。
霧愈來愈重,原本是來看著名的金鵰(Golden Eagle)的,但卻連對岸的山壁也看不到。走到一半,Dave不建議走下去,只好折返。
又,沿途看見兩隻黑色的野羊,因沒有經濟價值,故此沒人肯養。牠們站得遠遠的,目送我們離開。
野羊是可憐的嗎?誰說,寵不寵你還不是一樣吃草。

送行者 

納棺的最後步驟是化妝

日本電影《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》(Depatures),講述了一個大提琴家因失業,而回到家鄉山形,誤打誤撞成為了專業納棺師的故事。

納棺,是為生命終結的禮儀,從替逝者抹身、穿衣、化妝,到入險,然後讓親友告別,體面的離開世界。最使人動容處,乃是親友聚在一起,看著納棺師做這一連串動作,或回憶與逝者昔日的片段,或因看著逝者漂漂亮亮的離開而舒心。

納棺儀式,原本由親友負責,後來才「外判」給納棺師。如對「死亡」不那麼講究的話,就交由殯儀館負責,將逝者直接抬入棺材。

電影的設定地方山形縣,逝者都能在家中納棺。不知道大城市如東京、大阪等地方是不是也可以。在香港,樓價高企,大概業主都不想有人在家裡死。其實,也不由得你選擇,因為一般人如果不在醫院離世,就要報警刑事調查。

臨終的老人家在不熟悉的醫院裡,聽著儀器的聲音響過不停,嗅著消毒藥水的氣味,斷氣一刻由儀器高聲的宣佈,難免會有股暴烈的氣氛。

想起祖母在大陸的送行儀式,那是16年前的事了。那天,她穿著簇新的碎花套裝,蓋著白布,被放在祖屋客廳的地上。鄉親逐個上前道別,法師在院子準備做法事,香燭燒過不停,煙霧瀰漫,算是熱熱鬧鬧的白事。祖母時達86歲,在她居住了幾十年的熟悉屋子裡去世,想起來,比起香港很多的老人家,算是去得安祥的。

「如果我死,也想有人幫我這樣納棺。」這是片中女店員從事殯儀行業的原因,相信不少女人看完這電影後也這麼想(要加句:大吉利是)。誰不想美麗而有尊嚴,也在親友包圍中,溫柔地地離開世界呢。納棺師的手勢,如茶道師、如壽司司傅無異,細膩而莊嚴。未看過親人接受這儀式時忌諱、厭惡,認為是不清潔的工作,但事後卻都是非常感恩的。納棺師的雙手,幫忙傳遞了他們的愛。

電影配樂由久石讓包辦。納棺儀式的音樂尤其優雅而莊重,使電影錦上添花。

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

羋月傳

羋月宣太后與義渠王私通


上星期去誠品翻《史記.本記》,發現紀錄秦宣太后的這段:「武王取魏女為後,無子。立異母弟,是為昭襄王。昭襄母楚人,姓羋氏,宣太后。武王死時,昭襄王為質於燕,燕人送歸,得立。

據說在其他列傳也有數處紀錄,不過文字合起來也不足五百字。《羋月傳》作者將幾段文字構思佈局成八十一集的劇集,想像力非常豐富。作者蔣勝男曾在2016年時到過香港書展分享寫作心得:走進羋月,走進先秦。據她說,寫宣太后的故事,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關於「兵馬俑的主人可能是秦宣太后」的觀點,於是她把寫好的歷史人物小傳拼合一起,然後決定了以宣太后為主軸。

《羋月傳》給了我對戰國時期生活豐富的想像。那時七國並立,從衣著、色彩、藝術品、甚至士兵的髮髻,都展現了各諸侯國強烈的風格。

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楚國人,可是對於楚國的風貌卻是模糊。楚國在南方,物質豐饒,糧食精緻,民風自由浪漫,為文學提供很好的養分。楚人送嫁車隊在楚秦邊境獻舞時,唱屈原的《九歌。東皇太一》,祭祀楚人最尊崇的天帝,也拜別列祖列宗:吉日兮辰良,穆將愉兮上皇。撫長劍兮玉珥,璆鏘鳴兮琳琅。瑤席兮玉瑱,盍將把兮瓊芳。蕙肴蒸兮蘭藉,奠桂酒兮椒漿。那樂曲氣勢萬千,卻又唱出嫁往關外未知的悲涼。

相反,秦國民風強悍,是虎狼之師。秦惠文王有爭霸之心,任用策辯之士張儀,多次破壞其他諸侯六國的合縱。另外,秦國任用商君之法。雖然劇集一開首就講商鞅出逃,因自己立下的嚴法而被拒諸門外,後被五馬分屍,但他的變法卻影響深遠。宣太后後來斬殺叛亂的王子,也是依從嚴法。

不過,劇中的重點當然是羋月,即是宣太后,秦始皇的高祖母。她的父君秦惠文王在世時,她只是個八子(封號不高的妃嬪)。惠文王死後,其元配惠后的兒子羸武即位,羋氏及其兒子羸稷被送去冰天雪地的燕國做質子。從此看,她的餘生似乎只好在風雪中。不過,不知是否楚國的神靈少司命保佑,羸武原來是一介匹夫,好勇鬥狠,竟與人爭意氣去舉鼎,結果因鼎太重而死。結果,造就了她帶著兒子回秦國,更在位達四十年。

歷史又記載她和義渠王私通:「秦昭王時,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,有二子。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,遂起兵伐殘義渠。於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築長城以拒胡。」三十年來,又生過兒子,想必是她真正的愛人。從楚國入秦宮與惠文王生子,是政治婚姻,是身不由已;當上太后,在權力最高峰上,把身體托付於義渠王,是心甘情願。

她也說,世上一切東西都是可以償還的,除了情分,所以,她對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不動容,只想要普通人家庭的溫暖。

曾想過看這些劇集有何用,就正如學茶藝、學瑜伽、學彈琴等事情有何用。但劇中講到古時貴族女子研習琴棋書畫的目的,是為了陶冶性情,增長見識。

「若論廚藝,吾不如庖丁;若論女紅,吾不如縫人;若論歌舞,更是怎麼也精不過,那些坊市的歌舞伎們,但是學了這些,我們可以鑑賞、可以評點」

看《羋月傳》,除了治幽古之情,也感悟了尋常女子沒有的胸懷。

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

書單


第二次在台灣三民網路書店上網訂書。

《易經》、《史記》想看好久了,可是看來看去不知買什麼譯本,唯有繼續買藍色三民系列的古書譯本。

《一生中的一天》,齊邦媛散文集。以往曾一口氣看畢她的《巨流河》,文字工力深厚。八十歲了還在寫真的不容易。

《薄伽梵歌》,印度三大聖典。瑜伽修練者,豈能不讀。



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

內觀後感

上水內觀中心的菩提樹


終於完成了十天的內觀靜坐課程。這十天,既要禁語,亦不能用手提電話,可謂是自出娘胎以來,第一次與世隔絕。

出來後,不少人問我有什麼得著。我馬上想起的是:「飯菜真好。」是十天的全素餐,食材新鮮,款式天天不同,兼有養生湯水,這來自馬來西亞的法工廚師可謂非常用心。

其實,飯菜是引子。茹素,是要讓我們的身體敏感,能留意細微的呼吸,以觀察身體內在發生的事,探尋內心深處,去除內心的不純淨。

在十天的課程裡,所有學員都要遵守「戒」(sila)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戒除煙、酒及毒品,還要依照課程的作息時間表上課:清晨四時起床,晚上九時睡覺,一天兩餐,以及大概十小時的靜坐。

是次的內觀老師是印度來的年長男老師,不過上課是聽葛恩卡老師的錄音帶的。

首三天,我們學習到入門的「觀息法」,觀察一呼一吸。老師不斷強調叫我們不要對自己的呼吸作出調整,而只是觀察——觀察呼吸的深淺、長短、重輕,而覺知它們的存在。這是為培養我們的「定」(samadhi),為接下來的內觀練習作準備。

以往在瑜伽中心,最怕上靜坐堂,要不無法專心,要不就是打盹。這三天,除了清晨四時半到六時半那時段較辛苦外,其他時間都進度良好。只是,十小時的內觀時間,有時後覺知還是不自覺的溜走,結果回憶起不少往事。不過,老師又說,不要因為自己的妄想而帶來緊張不安,否則會產生新的瞋恨,只要接受現實,然後把自己拉回來便好。

準備了三天,就是為了一個深入的「開刀手術」:解決內心深處的根本煩惱,將根源從潛意識中拔掉,開展「慧」(panna),使心成為一個有利的工具。

內觀方法並不神秘,就是從頭到腳觀察自己,從自己身體上實證智慧。這並不是知識層面上的智慧,而是修證而來的智慧,可改變內心的本質,從而改變個人生命。

內觀是強調實際作用的。世上不少宗教的「甜頭」,例如上天國、主的保佑等,都要死後才獲得。可是,內觀強調,修來的慧,在生命中便能夠嘗到其益處。

開始練習內觀的那天,從頭到腳來回觀察全身的感受三遍後,便開始流汗,而晚上也整夜有夢,連續兩天如此。到了第六天,在中午時間去問印度老師為何會這樣?他笑說,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,表示我睡覺時還有覺知而已。

接下來,我們亦要每天三次堅定決心的靜坐,不能改變姿勢。第一次試著盤腿坐而不轉變姿勢,但在半個小時後痛得要命,臉容扭曲。之後又去請教老師,說我觀察到自己的腿很痛,但又不能無視它,怎麼辦?老師說,是可以轉換姿勢的,只要是轉換的次數愈來愈少便算鍛鍊決心。第七、八天我用跪下的姿勢坐,的確可以不轉換姿勢,不過盤腿而坐卻又有難度,但在第九天也成功嘗試到盤腿坐而不轉換姿勢。

最後幾天,老師也不斷強調要培養平等心(Equanimity),保持平靜沉穩,不貪愛(Craving),不瞋恨(Aversion),覺知所有世間事情都是變化無常的。

第十天,終於可以和相處了九天的同學聊天。同學確是來自五湖四海:在塞班島工作的美國醫生、在北京學中文的哥倫比亞美女、在蘇州教書的英國老師、做藝術生意的韓國退休大叔、來自瑞典的年輕帥哥等等。

通常大家都會問:為什麼會學內觀?在我來說,我想看看這十天的沉澱,是否會讓我亂七八糟的心寧靜下來。當然,能變睿智更好。但,內觀不是讓人追求知識的方法,而是純淨心的方法。它不會讓你直接增加智慧,而是透過修練,使內心純淨,那麼寬闊的道路便會展開。
而且,內觀並非宗教和信仰,靜坐時不需要念咒,呼吸時甚至不用想著「吸氣」「呼氣」,不會讓人盲目、依賴。 

內觀是科學,教導人透過實際修行,從痛苦中解脫。佛陀解釋說,人類身體是由次原子粒子(四大元素:地、水、風、火)及其屬性組合而成。身體所起的感受,都是由偏重某原素的微粒產生,這些都是無自性的。如果我們訓練智慧,就能明白這些現象變幻無常,生起又滅去,只是觀察它們,就會不失內心的平衡。

這又讓我想起上過的瑜伽治療課程。那時學的阿育吠陀(Ayurveda),一門來自印度的調癒身體和情緒的學問,它也將人的體質分為風型、水型和火型,從吃對食物、做對運動、靜心冥想去調整三種能量的比例,達致身心平衡。

老師更鼓勵人們學到方法後,要走出去,快快樂樂的過活,並不是只是去靜坐。

我的生活並不痛苦,但總是充滿執著。這大概也是不少大學畢業生的寫照——從前考試合格,就是一個合格的人。出來社會做事,人浮於事,不能控制別人,唯有學會控制自己的心。

此十天內觀課程費用全免,唯在第十天可隨心捐款,造福日後來參與課程的學生。中心也不收取街外人的捐款,只有參加過課程的舊生才可以捐款。世上的宗教團體都是以利益為先,故此這做法曾被群起而攻,方法曾經在印度本土失傳,及後老師才把它從緬甸帶回去得以發揚光大。

願各位受苦的朋友都找到脫離痛苦的出路。最後要學老師說一句:願一切眾生快樂!

8-8-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