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普車向山的深處行駛。愈上高處,路愈崎嶇,但空氣也愈來愈乾淨,民居也愈來愈密集。偶然有穿著民族服飾的女子,背著膝籃行走,也有騎摩托車的男子和我們迎面而過。
不知不覺的過了兩三小時,抵達帕沙之時,已是黃昏了。時值三月,雲南的日照一般較長,黃昏七時,天還是亮亮的。
我們在一條紅泥路上下了車,只見雞隻和狗隻在耍樂著。阿宏說,這裡的民居叫「寨」,分別為「老寨」、「中寨」和「新寨」,是哈尼族分支「愛伲族」人的集居地,大家都是認識的,如一個小型社會,雞犬相聞。
西雙版納,全名為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」,這裡的100萬人口中,少數民族佔70萬人,當中傣族佔30萬人,哈民族佔20萬人,至於漢族就有三十萬人,因此,少數民族是這裡的大多數。Echo說,傣族和哈尼族傳統上因為爭過地,所以是不和的。 不過,現在的傣族喜歡住近水的地方,而哈民族較喜歡住高山。他們不搞種族融和,各家之「地盤」分明。
我們這晚住在茶農「大爬」的家中。 大爬是愛伲族人,屬於哈尼族的分支。他的家,是搭成的木屋。我們問是他自己搭的嗎?他笑說,這裡任何人要搭屋,全村人都會幫忙,所以是大家一起搭的。他說如無意外,這間屋可以住30年。
他們家人都在客廳張羅著,用木塊生成的火煮飯,炊煙四起,香噴噴的。原來他們知道有人客到來,特意殺了一隻黑毛野豬,於是我們這晚的菜是全豬宴配新鮮野菜。
吃飯之前, 大爬的兒子「爬大」教我們「殺青」及「揉茶」的方法。「殺青」是採茶後一個重要的步驟。茶農採茶後,會把茶葉均勻的堆起來,然後「殺青」。他們家門口有個專門用來「殺青」的爐灶,爐灶是用磚和水泥造的,分成三個鍋子。據大爬的媽媽說,在採茶的季節,他們「殺青」會殺到凌晨的。「殺青」就是用鍋炒30-45分鐘,燜炒結合,去掉新鮮茶葉的水分。「殺青」的水準,會影響茶葉製成後的味道,而大爬的做茶技藝據說在這區是數一數二的,能「殺青」得均勻透徹。至於「揉茶」,就是用手把茶團揉捻,塑造茶葉的形態,防止茶葉結塊。這一切都是傳統手藝,暫時還沒有被機器完全取代。
在愛伲族,父親和兒子的姓名是要一代連接一代的。「大爬」的父親最後一個字是「大」,所以他的姓為「大」;「大爬」的兒子「爬大」,就是繼承了他的「爬」字。當然,傳統手藝也是代代相傳的。人們已開始意識到古樹茶的好,來的人比以往多了一點。